服務熱線:400-0033-166
萬商云集 - 企業數字化選用平臺

企業首選的

數字選用平臺

摩拜單車成功背后的故事

2016-12-14 14:59:00 閱讀(542 評論(0)

4月在上海上線以后,摩拜單車迅速成為最潮的出行方式。與原本雞肋的公共自行車不同,它不用辦卡、沒有車樁,用二維碼就能開鎖,在App上就能找車。用戶可以把車停放在除了胡同、小區、樓道等區域外的任意合法非機動車停車點。


對于飽受“最后一公里”困擾的大城市來說,摩拜單車無疑是一項很棒的公共服務。但問題是,作為一門生意,它能賺錢嗎?

bfd33fda9fa4716f3150606ace11a99f_b.jpg

十幾年前,自行車還是中國最重要的通勤工具,但現在汽車統治了中國的城市。過去幾年,大城市重新開始引入公共自行車。城市管理者希望以此解決汽車、地鐵和公交都無法搞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問題。但這些項目計劃大都失敗了。如果在一、二線城市生活,你可能會在一些地鐵站的出口看到那幾排固定的停車樁,上面停滿顏色統一的自行車,可能還鋪了一層灰。


上線不到半年的摩拜單車最大的特點在于,它把停車樁拋棄了。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認為這類產品最大的問題就是固定的停車樁。



與傳統公共自行車不同,摩拜單車不需要辦卡,不需要充氣,也不會爆胎。


省去停車樁的好處很明顯,人們的需求會被激活,同時規避了設置停車樁這件昂貴且只有政府能做的事。技術實現手段也不難:在電動車鎖里加上傳感器、GPS、3G網絡和芯片。這樣就可以在摩拜單車的App上找到附近車輛并預約。


基本上,只要附近有車,摩拜單車用起來和打車應用一樣方便。存入299元押金后,使用價格是1元/半小時,這讓它成為1至5公里行程內時間和價格都很合算的交通方式。


看上去,這是個簡單討巧的主意,只需要一個App,把手機、智能車鎖和自行車連接起來就行——“如果這么容易就好了,做成這件事太麻煩。”王曉峰說。


去年下半年,王曉峰從Uber上海總經理的職位上辭職,加入摩拜單車,成為聯合創始人。此時這個公司已經成立半年多,創始人胡瑋煒之前的創業項目是汽車新媒體GeekCar。


最初,胡瑋煒的想法只是做一個平臺,硬件都外包出去,但發現走不通。她跑遍了所有生產過公共自行車的供應商,但得到的回復都是不可能,“他們甚至連報價都不愿意”。


問題出在摩拜單車對公共自行車的設計標準——4年不返修。如果你騎過摩拜單車,就會發現它雖然方便,但騎行體驗并不舒服。車騎起來有些費勁,而且不能調節座椅高度,沒有車筐。


這些不方便都是摩拜單車有意為之的。車重是因為輪胎都是實心的,而且用軸承而非鏈條傳動。這么做是為了避免故障,固定座椅高度也是同樣的目的。


“每當我們糾結細節時,都會回到一個標準:方便和便宜。這是公共自行車的核心價值。要達到這兩點,就需要車輛穩定耐用,因為頻繁返修的成本難以承受,其他需求都是次要的,只能盡量滿足。”王曉峰說。


在自行車廠看來,這種要求莫名其妙。摩拜單車要求車輪的輻條保證4年不壞,自行車工廠的反應是:“輻條這么便宜,壞了換一根不就行了?”同樣,在尋找車鎖供應商時摩拜單車也碰了壁,在此之前,市場上并沒有二維碼電子自行車鎖。


王曉峰在這時加入,操作整個項目。不難理解摩拜單車邀請王曉峰的想法,畢竟這是個看上去和Uber有點類似的產品。王曉峰接手后,摩拜單車從一個App變成了一個擁有工廠、自己生產所有硬件的“重公司”。而且它跟Uber也不一樣,更像汽車分時租賃服務car2go,只不過租賃的工具從Smart轎車變成了自行車。


“創始團隊經過試錯后的判斷是,如果只做平臺,后期要協調的問題遠比自己做硬件多得多。”王曉峰說。而硬件創業公司的一個共同經驗就是,造出一個成熟的產品遠比想象的難。


雖然有了自己的工廠,并邀請了一個資深的自行車廠廠長和他的團隊來負責生產,但就像特斯拉一開始不得不邊生產邊設計流水線一樣,摩拜單車理順生產流程也很不容易。


王曉峰印象比較深的一個零部件是鎖舌。要達到他們2萬次開關的要求,就得購買一種日本產品,但是日本公司下單后要45天才能到貨。“當時有點懵,所有零部件都準備好了,一個鎖舌要卡45天。”王曉峰說。后來他們幸運地在一個供應商的倉庫里找到了庫存,最后在2015年年底造出了第一批符合自己嚴格要求的,專用于公共租賃的自行車。


當然摩拜單車的團隊還是在想辦法升級體驗。比如把輪胎做細、優化軸承,以及用特種塑料替代金屬車身。至于車筐,王曉峰和團隊糾結過,最后選擇不要。“我們去年12月試運營過第一批車,有車筐,結果沒幾天,里面就出現了小廣告、食品包裝袋甚至臭襪子。”不過最近,摩拜單車已經推出了帶有車筐的新車型,它更像一個支架,能放包,但放不了小物件。



現在,摩拜單車已經做到了受歡迎。

現在看起來,當時車筐里的臭襪子只是一個開始,當摩拜單車真正被這個城市里各種各樣的人騎行時,它遇到的小麻煩之前根本想不到,包括二維碼被涂黑、車座被劃破、車停在小區里GPS定位不到等。摩拜單車想要成功,就必須投放更多的車,而車越多,小麻煩也會變得很棘手。這些都會增加運營難度。


摩拜單車喜歡強調用戶習慣。它會在社交網絡上反復提醒用戶把車停在人行道的白線以內,不然可能被城管拖走。在最新一版的App里,還增加了拍照功能,鼓勵用戶騎完之后拍張照,幫助下一個用戶找到車。


盡管要面對諸多障礙,摩拜單車現在做得還不錯。它不愿意透露現在的車輛數,但保證每天都在增加。運氣好的話,你會發現上海的有些街道過了一晚,突然多出了幾輛橙紅色的自行車。投放決策由一套數學模型完成,其中包括每個街道的基礎數據,也包括已經積累的用戶騎行數據。


現在,在摩拜單車最密集的地區,5平方公里內大約有30輛車。在這些區域,它確實做到了它的核心價值:便宜和方便。


政府也找上門來。畢竟摩拜單車提供的是政府想要提供的服務。6月底,摩拜單車已經和上海市楊浦區簽訂合作協議。簡而言之,摩拜單車會確保在這個區的投放密度,政府則會幫它規避可能的法規風險(比如自行車上牌),更重要的是,政府的背書顯然能幫助它獲得更多人的信任。


在王曉峰的微信朋友圈里,你經常可以看到政府官員試騎摩拜單車的照片。“不跟政府對著干。”王曉峰開玩笑說,這是他從Uber帶來的最大經驗。


看起來,摩拜單車似乎有成為一個偉大產品的潛質,它確實能改善一個城市的交通,也很討人喜歡。唯一的隱患是還是盈利。


王曉峰拒絕透露摩拜單車的任何核心數據,包括活躍用戶數、單車成本、車的數量、使用率等,理由是這些數據還不成熟。而使用頻次和用戶規模決定了它能否賺錢。


一個殘酷的事實是,全球沒有一個公共自行車項目能自己盈利。


紐約的公共自行車依靠花旗銀行的贊助每年仍然虧損數百萬美元,臺北的YouBike則需要捷安特贊助車輛。中國做得最好的城市是杭州,公共自行車在那里極受歡迎。為此,杭州市政府用8年時間,投入了3000多個停車點、8萬多輛車,補貼了數億元。去年是它最接近盈虧平衡點的一年,成本8000萬元,依靠廣告和模式輸出的收入,虧損500萬元。


摩拜單車的目標是在上海做到每100米就能有一輛車。這個密度跟杭州類似,上海中環以內中心城區的面積也與杭州城區接近,都是600平方公里左右。這也就意味著,要把上海做成熟,摩拜單車至少也需要8萬輛車。王曉峰承認,1元/半小時的定價是基于用戶需求,而非成本。“做到兩三元,能活得更好,但產品就會不討人喜歡。”


王曉峰稱工廠的產能還能擴大,并計劃進入其他城市。此外,雖然天然與政府相關,但是摩拜單車暫時不考慮變成一個被政府購買的服務提供商。


除了盈利模式,摩拜單車的另一個隱患是中國城市的道路狀況。中國城市的道路太不適宜自行車騎行,這是依靠智能手機和智能硬件無法改變的。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摩拜單車的天花板。


“一個對公眾有價值的服務,最終肯定能找到賺錢的辦法”。王曉峰說。


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出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