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之下,中小微企業自救能力才是關鍵
2020-02-16 17:16:54 閱讀(1067)
一年前,美團創始人、連續創業者王興曾說過一句話:2019可能會是過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,但卻是未來十年里最好的一年。
沒想到,這一次他一語成讖。2020年初,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陰霾里,廣大中小企業們正面臨著一場大考。
圖片來源網絡
政府社會聯合抗疫
全國上下一致抗疫,拯救企業,金融機構率先行動。2月1日,央行、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《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》,提出30條措施應對疫情危機。“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”,被通知排在首位。隨即,央行開展了1.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。市場上的錢多了,企業就更容易拿到錢,融資成本也會大幅降低。此外,五部門聯合發布的文件也指出,金融機構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,如批發零售、住宿餐飲、物流運輸、文化旅游等行業,不能盲目抽貸、斷貸、壓貸。如果企業還不上錢了,金融機構也應可以展期、續貸。
在地方,各地政府也紛紛推出各項優惠政策,為企業續命。
比如重災區湖北,當地政府出臺20條舉措,以保障中小微企業發展。政府不僅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盲目抽貸、壓貸、斷貸,還將工業用水、用天然氣價格下調10%,并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中小微企業,實施3個月房租免收、6個月房租減半;在北京,政府允許企業延遲繳納社會保險,將1月、2月應繳社會保險費征收期延長至3月底;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,還可將社會保險費延長至7月底;在江蘇,因疫情遭受重大損失的中小企業,可申請辦理房產稅、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;無法按期繳納稅款的,還可以延期繳納。
不難看出,政府對企業的扶持政策,主要集中在稅收、社保及金融服務領域。而事實上,面對停業停產,中小微企業要度過難關,還得靠自救,畢竟收入才是存活的根本。
中小微企業如何自救
商場關門、門店停業,疫情給零售品牌帶來了不小的影響。這樣的大背景下,服裝品牌太平鳥成立了線上營銷團隊,引導一線店員使用微信與熟客溝通,并開展了多場線上會員專場與秒殺活動,實現業務線上遷移;而停課不停學,在疫情面前,線下培訓機構將課程搬到了線上,老師通過網絡再次與學生們“面對面”;線下健身房們組織教練錄制小視頻上傳到抖音、快手,用直播的方式繼續指導會員遠程健身。
在線下服務業,如何讓員工有活干也考驗著企業經營者的智慧。抱團取暖,成為了許多企業的共同選擇。
疫情面前,餐飲行業遭遇重創,但生鮮電商卻需求大漲。西貝莜面村、云海肴、青年餐廳等連鎖餐飲企業與盒馬鮮生合作,以“共享員工”的形式將“租借”員工給盒馬鮮生,以應對后者急劇增長的配送需求。這些“共享員工”通過面試、培訓、體檢和勞務合同確認后,分別入駐了盒馬各地門店,參與打包、分揀、上架、餐飲等工作。盒馬鮮生與餐飲企業的合作,解決了許多員工待崗期間的收入問題。
線上戰“疫”、合作抗“疫”成為中小微企業自救的兩大出路。疫情對未來生活方式產生一些改變,更多體現在消費習慣上,與之相對應的是:商業模式從線下向線上變革,電商、休閑娛樂、教育培訓、電影院線、遠程辦公、乃至相關不動產都會受到較為深遠的影響。
在中國這個龐大、復雜的經濟系統中,小微企業如同一個個細胞,構成了整個系統中最基本的組成結構。貢獻了全國80%的就業,70%左右的專利發明權,60%以上的GDP,和50%以上的稅收。因此,在疫情面前,只有穩住小微企業,才能穩住就業,穩住中國經濟。
- 本文關鍵詞:
- 企業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