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“互聯網+”該如何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?
2019-03-19 16:42:25 閱讀(290)
把握四個能力,促進六個維度,將是促進“互聯網+”融合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向。
“互聯網+”要提升“四個能力”
1 提升基礎能力
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,織密織牢信息高速公路網,提供連得上、用得起、服務好的互聯網,為互聯網+提供硬件保障。
2 提升創新能力
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公關,加快重大科技研發平臺建設,制定和推廣互聯網+共性基礎標準。
3 提升融合能力
著力實施互聯網+重大工程,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。
4 提升輻射能力
加強互聯網+與發達國家工業4.0、工業互聯網、未來工業、數字經濟等戰略的對接。
在這四個能力中,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,是一個重要課題。就這一點,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提出,現在電商1.0還不能做到實體經濟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。我們希望采用的技術就是電子商會推出的“互聯網服務平臺的自動生成技術”,這意味著任何人可以不用錢、不用幾天時間就可以生成自己的服務平臺,可以和目前阿里巴巴、京東等這些寡頭電商相比。任何實體經濟以零成本可以生成自己專用的電商平臺。
互聯網+六個維度的進化
第一是基礎設施不同
傳統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主要是“鐵路、公路和機場”等,當然“鐵公機”非常重要,未來經濟化過程中間離不開它。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的加深,“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網、智能終端”,也就是簡稱的“云、網、端”將會成為未來新的基礎設施。
第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發生變化
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勞動力、資本、土地等很重要,來到互聯網時代,數據將成為未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的要素。能夠改變未來的物理模式,現實場景已經在發生。
第三是整個商業模式的變化
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大生產、大零售、大品牌、大營銷,而未來則是以消費者為中心。從產業鏈、價值鏈的變化來說,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。
第四是未來的經濟主體的變化
現在的經濟主體是企業,但是未來可能是平臺+小微或個人,這是一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。
第五是就業形態的變化
互聯網時代,就業是靈活的,預計在2020年,整個中國的非農就業達到4個億,但是真正有雇主的企業,有雇主的就業,預計為3.2億,剩下的8000萬去哪里了?我們認為更多就是靈活就業,是自我雇傭。
第六是經濟發展引導措施的變化
隨著互聯網經濟體的成長,怎么更好地規范、引導、鼓勵互聯網經濟發展?這也是不同于傳統經濟的。
互聯網+要達到改造、提升實體經濟的目的,不僅是簡單的兩者結合,關鍵是按照互聯網的分享、融創、協同、生態的理念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,既要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引領作用,也要發揮互聯網的改造作用,深入到實體經濟內部,運用互聯網思維對實體經濟的運行模式進行深入、立體、全方位的改造。
具體改造要體現在以下的層面:
第一,戰略層面
要借助互聯網的思維,比如它的用戶思維、跨界思維、平臺思維等,對原有的戰略模式、商業模式、盈利模式進行顛覆式的重構,發明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。
第二,運營層面
借助互聯網技術,以大數據、大平臺為依托,構筑互聯網資源社會,對原有的業務流程、管理制度、設計模式、生產模式、組織形式等,按互聯網業態進行解構和解析,以提升對市場和客戶的響應速度,降低運營成本。
第三,營銷層面
要借助互聯網的營銷技術和思維,整合營銷資源,構筑全方位、扁平化的營銷平臺。基于創新,適合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模式和交易模式,像“粉絲營銷”就是互聯網思維催生的營銷模式。
只有互聯網+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,實體經濟才能真正的獲得新生,才能引領中國經濟再上新臺階。